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:商品的全球化、信息的全球化,以及服務的全球化。商品全球化是從工業革命到大概1990年,主要特點是運輸成本下降,生產和消費在地理上分離,使經濟從農業向工業轉變,工業生產以及相關的科技知識集中在發達國家,它們把其他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后面,這就是歷史學家所說的“大分流”。
到20世紀末,由于通信技術大發展,全球化第二次加速,出現了信息的全球化。它讓高科技和低成本勞動力的結合成為可能,推動了一批發展中國家快速地工業化,也讓發達國家“去工業化”,甩開了一部分藍領工人。而中國憑借穩定的社會環境、******的基礎設施、大量低價而優質的勞動力獲得巨大增長,加入了世界經濟的“大合流”。
接下來的第三輪全球化,是服務的全球化。隨著遠程交互技術的發展,會出現大量的遠程辦公或“虛擬外包服務”,使服務業面臨全球范圍的競爭,并且很難確定競爭的方位和結果,很多服務崗位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,也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或轉移,由此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。
縱觀人類全球化的歷史,運輸成本、交流成本和遷移成本是影響全球化的三大約束條件.
1 運輸成本:導致生產和消費的分流
自古以來經濟大多是自給自足的,生產和消費捆綁在一起,直到19世紀蒸汽動力的普及提高了運輸效率,出現第一次解綁,也就是生產和消費的分離,使西方工業技術快速提升,導致東西方發展的“大分流”。
2 交流成本:導致生產過程的分流
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,隨著信息技術發展,交流成本下降,出現第二次解綁,也就是生產過程的分離,發達國家將部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,使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迅速推進. 就在這個過程中,一些發達國家的工人利益受損,因此在21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中,出現了貿易保護的逆流。
3 遷移成本:導致勞動者和服務的分離
那么有什么能讓人口流動成本驟降,或者說,有什么能起到提升人口流動效率的作用呢?
我認為是遠程交互技術。比如遠程顯示技術,通過它人們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像面對面一樣地交流,充分自然地對話;另一個是遠程控制技術,通過它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可以為另一端的人提供服務。這兩種技術的普及,會讓遠距離腦力勞動服務成為可能,導致第三次解綁,也就是勞動者和服務的分離。
迄今為止,絕大多數服務須***面對面地完成。服務商要支付大量費用,讓員工置身于昂貴的辦公場所中。第三次解綁可能改變這種狀況,一個國家的人為另一個國家的人提供服務,卻不需要真正到達現場??紤]到全世界的工程師、設計師、會計師等等存在巨大的工資差距,這會產生大量的勞動者遠程辦公,或者說“虛擬外包服務”。當然,這種遠程服務供給可能是雙向的。
一方面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高技能遠程服務。比如經驗豐富的國外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遠程精密儀器,為中國進口的麥拉斐爾設備進行維護;或者身處歐洲的工程師,可以通過操作機器人來修理位于中國的進口設備,等等。
我們認為,目前第二次解綁帶來的產業轉移,只發生在少數新興工業國家,它們大多靠近日本、德國和美國,從世界來看知識技術的不平衡仍然嚴重,套利機會還很多。隨著新興工業國家工資上漲,它們可能率先采取這種措施,把它們的知識優勢與更低成本的勞動力(比如在非洲或東南亞的工人)結合起來,以應對工資上漲帶來的競爭力損失。如果這樣的話,會促使更多的落后國家工業化,提升對原材料商品的需求,繼續推動大合流趨勢。
另一方面,也可以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提供低技能遠程服務。比如,電纜工廠的生產設備可以由身在馬尼拉的工人操作,或者說,由印度的工人操縱的上海本地機器人生產;電纜工廠的保安,可能被坐在秘魯的保安所操縱的機器人取代,或者只用一個人類保安,而用十幾個遙控機器人遠程協助,等等。
等到真正可靠的遠程技術普及之后,這種服務將成為可貿易的對象,這種影響可能是歷史性的。由此推進的全球化會產生更加難以預測的后果。
這就是第三次解綁主導的全球化趨勢。未來的“虛擬移民”或跨國遠程交流會使更多的工種面臨全球競爭,很多人會從中受益,也有很多人可能失業,被迫更換工作。全球化的影響將更加具體,更個體化。我們會面臨一個更難以捉摸的未來。
回顧全球化的發展歷程,我個人覺得,它很像一部憂患意識的警示錄,生動展示了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成功。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,xj****的國家也會落后,xj****的國家也沒有“鐵飯碗”,xj****的行業也可能被淘汰。特別是新舊全球化相比,新的全球化帶來的改變和競爭會更突然,更不可預測,更難以控制結果。它讓我們這代電纜人未來的幾十年,以及下一代電纜人的職業生涯面臨史無前例的機遇和挑戰。在未來的社會里,自我投資和終身學習或許會成為司空見慣的常識和不可逆轉的趨勢,我們應該為此做好準備。
